第四,APS其實是透過好幾個模組來cover不同的業務模組。
例如,需求管理是只將與客戶、銷售管道(channel)...
而供給規劃就是透過一些演算法,考慮供給的限制計算出供給計畫來滿足需求。因為規劃區間的不同,供給規劃又有分成主生產排程
可以看到整個規劃的流程被切分成很多的步驟,而在這些步驟中進行
首先,當一個公司發現它有供應鏈規劃的問題時,使用者知道該拿哪
有些客戶他們的想法是「買一個系統,解決所有的事情」,所以買了
其次,規劃是個動態系統 (dynamic system),當需求資訊傳遞到供給規劃模組時,需求可能又已
有點離題,拉回來一下。例如:當我們進行供給規劃時,通常會看需
另外在供應「鏈」上的成員也會根據自己的判斷來決定相對的行動,
所以這些APS將問題拆解後,系統之間需要更多的整合、資料傳遞
第五,系統只是輔助。(老梗是:左手只是輔助,出處詳見灌籃高手
APS導入的成功,80%以上是靠使用者的流程、作業方式來決定
請問,銷售通路上有大盤、中盤、零售...等,誰要給你資訊?大
如果看訂單答覆,那更是複雜。誰說訂單一定根據ATP來達交?尤
所以在導入APS時,有太多的業務流程、行為要先釐清,規則要講
但是這些賣軟體license的人,他一定跟你說:我內建bes
有時候則是這些vendor對於系統也不是很清楚或是也不了解業
第六,使用者錯誤的期望
Steve Jobs說,”you can’t just ask customers what they want and then try to give that to them. By the time you get it built, they’ll want something new.”使用者剛開始接觸APS時,一定對它有個美麗而錯誤的
APS就是拿資料進去,根據你給的規則進行計算、呈現。所以你要
另外使用者也可能會將一些很天馬行空的想法,希望作在系統裡。有
其實我也看到很多使用者有個很奇怪的心態:希望系統全自動,但是
講了這麼多,那該怎麼做呢?下次在繼續來聊這段。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